高中语文的两大特征:“高一就是高考模式!”“学考分离”!那么高中生,你怎样给语文提分呢?
时间:2024-12-08 15:39:56浏览:581次
高中语文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。
它高一就是高考模式。
不像其它学科。
比如说数学,你高一上学期学的是集合、不等式、函数等
那么,期中、期末考试考的也是集合、不等式、函数等
你化学学的是离子反应、氧化还原反应、酸碱盐…
他考的还是离子反应、氧化还原反应、酸碱盐…
他一般不考其他的,因为还没学。
但语文不同。
语文是这样子的:
它学的是曹操的《短歌行》、李白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但他考的可能是杜甫、苏轼的其他诗词。
所以
在高一的时候,
针对任意一篇文章,我都可以出高考涉及到的所有题型。
而且还不超纲。
比如老师在讲曹操的《短歌行》的时候,
他讲了手法、情感和内容,
那么在出考题的时候,这些他都可以出。
然后呢,就是它有一些文体的明显变化。
在初中的时候,它考散文,
大多是一些写人叙事的
一般都是诸如感恩呀、母爱呀,师生情此类的。
它可能会通过一篇乡土文学
向学生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、自然风光或者人民的爱国情怀
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和社会变迁,从而提升文学素养。
但实质上,它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。
看起来似乎还是那个模块。
其实质,已经沧海桑田了。
语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学考分离。
不是有人说吗?
语文就是玄学。
有一类孩子,语文基础还可以。
学不学都能拿到100多分。
那么问题来了:
学我也是100多,不学也是100多,
到底学什么了呢?
比如教材里的课文,学了半天,老师不考。
再就是各种各样的题做了,却仿佛没有重点,有可能还要掉分。
绝大多数孩子,他做题只是“感性地”在做,却没有去沉淀下来,
没有去总结这个题型及其做题方法。
所以
下次考试的时候
他依然还是跟着感觉走,自然也没有提升。
所以到底要学什么呢?
就是要去总结题型,
去把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、逻辑和模板搞整齐了
再去进行练题。
这个时候可能你练3篇
比盲目地练10篇、20篇都要有效。
有些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,会展示一个思维导图。
比如说现代文阅读模块
他把小说的题型、散文的题型归类在一个页面里边。
那么,你要把这些记下来,如果老师没做这个动作,你就自己去归纳、整理。
然后计划好,这些题型分别要在什么时段内解决掉。
一定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。
你要清楚地知道:
要学的是什么?
已经学了什么?
正在学什么?
哪些是不会的,需要查漏补缺的,以及未来必须要学的。
这些,你都揣明白了。
你的学习就有了效果,成绩就能提升了。